利妥昔单抗(Rituximab,商品名美罗华)是治疗B细胞淋巴瘤、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类风湿关节炎)的关键药物,其血药浓度与疗效及毒性密切相关。
利妥昔ELISA试剂盒通过特异性抗原-抗体反应定量检测样本(如血清、血浆)中的药物浓度,为临床用药调整提供依据。以下是该试剂盒从样本处理到结果判读的完整操作流程。
一、样本处理:从采集到预处理的规范操作
1.样本采集:根据检测目的选择样本类型——血清(常规监测):静脉采血后不抗凝,静置30-60分钟待血液凝固,以1500-2000rpm离心10-15分钟,取上层透明血清;血浆(特殊需求):采用EDTA或肝素抗凝管采血,离心条件相同(避免使用草酸盐抗凝剂,防止干扰检测)。采血过程需规范(止血带使用≤1分钟,避免溶血或脂血)。
2.样本预处理:离心后小心吸取上层清液(避免触碰下层细胞残渣),转移至无RNA酶/DNA酶的离心管。若样本预期浓度过高(如接近试剂盒检测上限),用配套稀释液(通常为PBS缓冲液,pH7.2-7.4)进行梯度稀释(如1:10、1:100),充分混匀(涡旋10-15秒)。脂血或黄疸样本需通过0.22μm滤膜过滤(验证不影响抗体活性),预处理后的样本4℃短期保存(≤3天),长期保存需-20℃(≤1个月)或-80℃(≤6个月),且避免反复冻融(≤3次)。
二、检测流程:从加样到信号读取的标准化步骤
1.试剂准备:将试剂盒中的微孔板(包被利妥昔单抗捕获抗体)、标准品(已知浓度的利妥昔溶液)、检测抗体(酶标记,如HRP)、底物溶液、洗涤液等平衡至室温(20-25℃,30分钟)。标准品按说明书梯度稀释(如0、1、5、10、20、50μg/mL),建立浓度梯度参考。
2.加样与孵育:按顺序向微孔板中加入标准品(每孔100μL)、待测样本(每孔100μL,每个样本设2个复孔),37℃孵育60-90分钟(或4℃过夜),使利妥昔与包被抗体结合。孵育后甩干孔内液体(轻拍或低速离心),用洗涤液(含0.05%Tween-20的PBS)洗涤3-5次(每次浸泡1-2分钟,避免残留物干扰结合)。
3.酶标抗体结合:加入酶标记的检测抗体(每孔100μL),37℃孵育30-60分钟,形成“包被抗体-利妥昔-检测抗体”复合物;再次洗涤5次。

4.显色与终止:加入底物溶液(如TMB,避光反应10-15分钟),利妥昔浓度越高,显色越深(颜色强度与浓度成正比);较后加入终止液(如1M硫酸),终止反应并稳定颜色(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)。
5.结果读取: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(参比波长630nm校正背景)读取各孔吸光度值(OD值),确保仪器波长校准准确(误差≤±2nm)。
三、结果判读:从数据到临床意义的转化
1.标准曲线拟合:通过配套软件(或手动计算)将标准品的浓度(x轴)与对应OD值(y轴)拟合为标准曲线(通常为四参数Logistic曲线,R²≥0.99),确保曲线线性范围覆盖待测样本浓度区间。
2.样本浓度计算:根据标准曲线方程,计算待测样本的利妥昔浓度(单位:μg/mL或ng/mL),取复孔平均值(偏差>10%时需重复检测)。
3.临床解读:结合患者治疗方案判读结果——例如,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时,利妥昔的血药浓度在治疗第15天应达到30-100μg/mL(有效治疗窗),低于30μg/mL可能提示疗效不足(需调整剂量或延长输注时间),高于100μg/mL则可能增加输液反应或感染风险(需减量)。
利妥昔ELISA试剂盒的操作全流程是“样本处理规范性+检测流程标准化+结果判读临床化”的有机统一。通过严格遵循每一步操作要求,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、重复性与临床指导价值,为利妥昔的个体化用药与疗效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。